Quantcast
Channel: 國際新聞
Viewing all 10209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世足賽開幕 吉祥物「三帶犰狳」入列瀕危物種

$
0
0
本報2014年6月13日綜合外電報導,彭瑞祥編譯

圖片轉載自維基百科世界盃足球賽於巴西時間6月11日開幕,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也同時發表最新版「瀕危物種紅皮書」,世足賽吉祥物「巴西三帶犰狳」赫然入列,屬於易危(Vulnerable)等級。IUCN指出,過去10至15年來,由於其棲息的灌叢(shrubland)消失近50%,三帶犰狳數量減少30%以上。

本屆世足賽吉祥物Fuleco(福來哥),這個字是結合自葡文的「足球」(Futebol)和「生態」(Ecologia),其本尊是巴西三帶犰狳(Brazilian three-banded armadillo),當地人稱tatu-bola。路透社報導稱,犰狳遇到危險時會把自己縮成一團球狀以抵禦天敵,這項特性可能是牠獲選為吉祥物的原因。只是,犰狳的防禦本能根本檔不了人類──人只要把牠當「球」直接撿走就好了,加上世足賽的曝光效果,IUCN擔心,會掀起民眾收為寵物讀熱潮,讓犰狳處境更加惡化。

圖片來源:Marcelo Sayao/EPA

IUCN專家Mariella Superina憂心忡忡指出,「情況比我們所想的還要糟,三帶犰狳很容易捕捉,因為牠會縮成一團球,讓人覺得很可愛,恐怕會將牠收作寵物;但牠們絕不會是寵物。」

圖片來源:Imago/Barcroft Media(取自國際社群對FIFA公開信)IUCN紅皮書資料顯示,三帶犰狳是巴西本土種,主要棲息東北部、當地原住民稱為卡廷加Caatinga的乾燥灌叢林,在中部稱為Cerrado的灌木草原也有發現紀錄。其族群減少原因以開發、棲地惡化與消失為主。,過去人們曾一度認為牠已絕種,直到1988才又被人發現在幾個分散的棲息地。在過去的評估中,多次名列易危等級,甚至一度列入更嚴重的瀕危(Endangered)。由於獲選世界盃吉祥物,IUCN於2013年起重新評估其狀況,確認仍處於易危等級。

非營利組織Caatinga協會執行秘書卡斯卓(Rodrigo Castro)表示,預計福來哥的意象可讓世界盃獲利豐厚,而確實也有世界盃的贊助商為此捐款支持保育工作,但經費僅能夠啟動保育計畫而已;而FIFA(國際足協,世界盃主辦單位)本身則未直接捐款支持過該協會的犰狳保育計畫。目前,該機構已向FIFA提案,希望能從吉祥物商品販售所得中,撥出一小部分比例作為捐助經費。

2014年4月,也有巴西科學家發出公開信,呼籲巴西總統羅賽芙(Dilma Rousseff)在卡廷加森林劃設保護區,足球賽每進一球就劃設10平方公里──目前,卡廷加森林只有不到1%劃為保護區。

【參考資料】

 

日本首相安倍:將努力爭取恢復商業捕鯨

$
0
0
摘錄自2014年6月9日BBC中文網報導

儘管國際法庭今年3月裁定日本捕鯨活動違反了《國際捕鯨管制公約》,要求日本立即停止在南極海域的捕鯨活動,但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周一(6月9日)在議會表示,他將加大力度爭取恢復捕鯨。

安倍說,「我希望爭取恢復商業捕鯨,通過研究獲得管理鯨魚的科學數據。」

安倍還說,與外國認為捕鯨社區殘殺鯨魚的印象形成反差的是,捕鯨的漁村很欣賞鯨魚肉,對鯨魚非常尊重,每年的捕撈季節結束時都有祈福。「很遺憾,日本這方面的文化不為外界理解。」

1986年的《國際管制捕鯨公約》使得日本一直得以進行所謂科學捕鯨,但事實是,鯨魚肉最後都流向了餐館和魚市。2014年3月31日國際法院對澳大利亞起訴日本在南極海域捕鯨一案作出終審裁決,認定日本提出的在南極捕鯨活動是出於科研目的的理由不成立。

防瘧疾新招 「基改蚊子」研究有突破

$
0
0
本報2014年6月16日綜合外電報導,林雅玲編譯;蔡麗伶審校

基改蚊子可能促使蚊群瓦解,科學家稱此為「大躍進」,對於根除瘧疾將可能有重大貢獻。方法是利用新技術將特定基因置入蚊子體內,促成蚊子後代幾乎都是雄性,最終瓦解蚊子族群。

這項新研究發表在6月10日刊的《自然.通訊》,作者之一克里桑蒂(Andrea Crisanti)表示:「這在短期內能帶來好處,因為雄蚊不咬人(因此不會傳播瘧疾)」;「長遠來看,最終我們能消除或大幅減少蚊子數量。若結合其他工具(如殺蟲劑),對於根除瘧疾將有重大貢獻。」

蚊子。(圖:Andy Langager)

損傷染色體DNA 雌蚊成功在第六代完全消失

瘧疾每年造成超過100萬人死亡,其中大多數是非洲兒童,過去對抗瘧疾的努力包括利用蚊帳預防叮咬,以及噴灑殺蟲劑滅除傳播瘧疾的主要蚊媒甘比亞瘧蚊(Anopheles gambiae)。

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的團隊開發了新技術,他們將一個導致蚊子後代多數為雄性的基因置入蚊子體內,最終在第六代促成雌蚊完全消失,族群數量因而急劇下降。

科學家置入蚊子的基因是黏菌的一個「自返核酸內切酶」(homing endonuclease),稱為I-Ppol。這個基因製造的蛋白質在雄蚊製造精子時會附著在X染色體,接著裂解染色體的部份DNA。結果便是95%以上的蚊子後代皆為雄性。

研究人員發現,讓改造蚊子與野生蚊交配,產生的後代不但具有生殖能力且能傳遞該基因,後代也壓倒性地都是雄蚊。「在野外,X染色體積累的損傷可能會顯著促進目標蚊群的消亡,」科學家在論文裡提到。

改變害蟲性別組成 學界早有共識

克里桑蒂表示:「相較過去所做的努力,該技術是巨大突破。」他在2008年發表的研究採取類似作法,但卻無意間造成蚊子不育,因此限制了該基因的散播能力。

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的研究人員溫德比赫勒(Nikolai Windbichler)是研究的共同作者,他表示扭曲害蟲族群的性別組成概念已超過50年歷史,不過直到現在我們才有可供運用的技術來落實想法。

科學家正往蚊子體內注射,以研究瘧疾傳播。(圖:NIAID)

「這個概念是由著名的演化生物學家漢密爾頓(W. D. Hamilton)提出,但直到現在才得以實現。確實有自私染色體(selfish chromosomes),但是它們太複雜了,所以我們利用合成生物學從頭打造類似的自返基因。」他表示,「我們找到蚊子在遺傳學上的致命傷害了!」

牛津大學動物學研究人員邦薩爾(Michael Bonsall)在讀過這篇文章後,認為該研究「超酷的」,而且「對管控瘧疾傳播有重要意義」。

英國倫敦衛生及熱帶醫學院的講師華克(Thomas Walker)表示這是「非常好的科學」,並且「非常有潛力」,但他表示還是有些不確定性,因為我們不清楚基改蚊子離開實驗室在野外的生存情形。

「釋放基改蚊子到野外的最大疑慮,是牠們能否與現存的雄蚊競爭?如果無法競爭就失去與野生雌蚊交配的機會。目前沒有證據認為牠們無法在野外交配,但也許釋放後,會發現(比起野生雄蚊)牠們不是理想的雄蚊。不過,這個理論真的很棒!」

改變生態系有疑慮 民團:是否放出基改蚊子應由當地人決定

英國非營利團體「基因觀察」(GeneWatch)的威廉斯(Helen Williams)對於之前釋放基改蚊子的研究,一直抱持質疑態度,她警告這可能在無意中造成蚊子族群瓦解。「我們希望在釋放前,能確保適當考量過相關風險。舉例來說,減少某一蚊子種類的數量,可能會造成另一種蚊子增多,所以情況可能更糟。我們移除一個物種就改變了生態系統,往往對另一物種是個優勢。」

她認為是否該在野外釋放這些基改蚊子,最終應由當地的國民來決定。

歐盟重訂核電廠安全標準 公民須參與新廠發照決策

$
0
0
本報2014年6月16日綜合外電報導,江惟真編譯;蔡麗伶審校

歐盟11日宣布,為了記取日本福島核災的教訓,已經同意一項新法規,將加強核電廠安全標準和監督核能設施。

IAEA工作人員身著防護衣和面罩,勘查海嘯摧殘過的福島第一核電廠。(圖:IAEA Imagebank)

確保核電廠遵守最高安全標準 改善金額上百億

2011年3月,一場大地震和海嘯釀成全世界25年來最大核災,輻射遍佈福島地區,迫使160,000居民離開家園。

歐盟執委會發現,改善歐洲核電廠安全所需金額高達1百億至250億歐元。歐洲今日共有132處核電廠正在運作。

歐盟因此執行了一連串的壓力測試檢驗歐洲核電廠的韌性,並將結果根據最新國際標準,彙整成應變計畫。「我們需全力確保歐盟每一座核電廠均遵循最高安全標準。」執委會能源委員Guenther Oettinger在一份聲明中表示。

新規範規定,新核電廠在設計上必須做到反應爐的損壞不可影響到廠外,以避免輻射外洩。

首次設明確核安目標 公民須參與新核電廠發照決策

各國主管機關則必須提出核能意外發生時,如何和民眾溝通的策略提案,而且公民必須能參與新核電廠執照發給的決策過程。

新協議也提出了歐洲各國互相審查的系統,至少每6年必須要執行一次。

新規範也加強了主管機關的獨立性和權力。歐盟執委會表示,這是首次設立清楚的核能安全目標,以減少安全風險。

去年9月,歐盟執行機構與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簽署了一項合作備忘錄,以加強緊急應變能力。新協議仍需要歐盟政府領袖的正式核准方能生效成為法規。

【參考資料】

IUCN更新紅皮書:靈長類最受威脅 日本鰻、拖鞋蘭列瀕危

$
0
0
本報2014年6月16日綜合外電報導,江惟真編譯;蔡麗伶審校

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更新「紅色名錄」,將靈長類列為地球上最受威脅的動物之一。這份最新紅名單包含全球超過73,000物種,其中被列為極危、瀕危和易危的22,103物種中,新增了溫帶拖鞋蘭和日本鰻。

根據世界自然保育聯盟最新全球風險物種評估報告,生活在馬達加斯加的大狐猴(Indri)已經瀕臨絕種。(圖:Michael Sale)

根據IUCN的最新全球最受威脅物種評估報告,超過90%的狐猴面臨絕種危機。

90種狐猴物種被列為有滅絕危險(91%),是地球上最受威脅的動物種類之一。99種已知狐猴物種僅生活在非洲東邊的馬達加斯加島上,其中有22種被列為極危,包括體型最大的大狐猴(Indri indri)。

超過半數(48種)狐猴物種被列入瀕危,包括世界最小的靈長類伯特狐猴(Microcebus berthae),另有20種狐猴被列為易危。

由於馬達加斯加政局動盪、貧窮水平升高,過去20年非法伐木活動盛行,狐猴的棲地熱帶雨林嚴重流失,島上高達90%的天然植被遭破壞,剩下的植被分布零星,和人同屬靈長類的狐猴也被抓來食用。

瀕臨絕種物種之一,拖鞋蘭。(圖:Dan and Raymond)

紅名單亦將受歡迎的觀賞植物──拖鞋蘭列入受威脅物種。報告指出,79%的北美、歐洲和溫帶亞洲原生種皆有滅絕危險。

有著拖鞋形狀花朵,能吸引昆蟲授粉的拖鞋蘭,儘管國際貿易受到管制,仍因棲地流失和野外過度採集貿易而面臨生存威脅。

因過度採集和森林砍伐,斑點拖鞋蘭(Cypripedium lentiginosum)只剩下約100株個體在中國雲南和越南河江省,被列為瀕危物種。

由於棲地被移作住宅和旅遊業開發,IUCN首次將開曼群島國花芭蕉蘭(Myrmecophila thomsoniana)列入瀕危物種評估。

日本鰻魚,日本傳統美食也是日本最貴的食用魚,現在也進入IUCN紅名單。(圖:Chris Jackson)

其他IUCN關切物種還有日本鰻(Anguilla japonica),是日本傳統美食,也是日本最貴的食用魚。因為棲地流失、過度捕撈、遷徙路線障礙、汙染和洋流改變而瀕臨絕種。

【參考資料】

基改作物 歐盟會員國自行決定

$
0
0
摘錄自2014年6月16日中央社羅馬報導

經過4年的爭論不休,歐洲聯盟28個會員國的環保部部長終於在盧森堡達成共識,未來將由各會員國自行決定是否禁止栽種基因改造作物。

目前歐盟的基改作物栽種許可過程混亂,根據規定,由「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參酌「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的科學評估後做出決定。但會員國常依照自身考量,以國內的法規禁止,引發歐盟的批評。

與會的義大利環保部長加樂提(Gian Luca Galletti)表示,「會堅決反對種植基改作物,希望可在年底前拍板定案。」

歐洲綠黨主席弗拉索尼(Monica Frassoni)說,「這是第一步,必須研擬更嚴格的法律,以評估基改對人體健康和環境影響,不能依賴要販售這些作物種子的農化公司提供的數據。」

慢食(Slow Food)組織創辦人派帝尼(Carlo Petrini)指出,「很欣賞歐盟終於放手讓各國決定農業模式,但我也擔心,各國政府的實力和談判能力不同,弱國恐怕不敵農化公司。」

非洲大批量繳獲象牙次數首次超過亞洲

$
0
0
摘錄自2014年6月13日聯合國新聞報導

《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秘書處13日發表的一項報告顯示,2013年遭到偷獵的非洲大象的數目超過2萬頭。

報告指出,雖然這一數字與2011年偷獵高峰時期相比有所下降,但仍然處於非常高的警戒水平,超過了大象種群的自然增長水平。

報告顯示,2013年,在非洲一次性繳獲超過500公斤象牙的次數首次超過亞洲。肯尼亞、坦桑尼亞和烏干達佔了繳獲總量的80%。報告指出,大規模的象牙走私意味著跨國有組織犯罪介入其中。

報告指出,非洲大象種群的生存在繼續受到威脅,而有組織犯罪的介入則對象牙走私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報告表示,貧窮、治理薄弱和消費國對於非法象牙的需求是推動象牙非法走私的3個主要因素。

長灘島環境惡化 菲推搶救計畫

$
0
0
摘錄自2014年6月16日中央社記者林行健馬尼拉專電報導

長灘島遊客年年增多,去年已達136萬3611人次,合法及非法渡假村如雨後春筍到處林立,廢水及污水直接排到海裡,衝擊到環境衛生與平衡。

根據菲國環境法,長灘島海岸線以內25公尺的白沙灘「緩衝區」範圍之間,不得有建築物存在。希梅內斯說,觀光部去年即下令太靠近海岸線的商家自行拆遷,大部分已經採取矯正措施。

他指出,這些遵守命令的商家或渡假村,前面都已擁有1片乾淨的白沙灘,而不願遵守命令的商家,前方依然碎石滿布且髒亂。

此外,氣候變遷也慢慢吞噬白沙灘並衝擊長灘島的生物多樣性。根據菲律賓大學研究團隊的報告,海平面每升高1公分,將侵蝕1公尺的沙灘。

希梅內斯說,政府將透過工程學、法律以及事前規劃等辦法,三管齊下挽救長灘島。

法律規定,盜取白沙的遊客將面臨牢獄之災,初犯者將罰款2500披索(約新台幣1770元),或判處有期徒刑1至3個月,或以上兩者;再犯者將被關上3至6個月。


人工濕地妙用多 汙水混搭處理更加乘

$
0
0
本報2014年6月17日綜合外電報導,郭政佑編譯;蔡麗伶審校

新研究發現,同時處理下水道汙水和礦坑廢水的效益非常好。研究顯示,全球首座混合處理這兩種廢水的人工濕地,可有效清除大量汙染物,原因是當兩者所含的汙染物混合在一起時,特別容易在濕地環境中分解代謝。

菲律賓Bayawan正在築建的人工溼地,將承載廢水。(圖:SuSanA Secretariat)

 都市汙水x礦坑廢水 混合處理效果更佳

以往,一塊濕地僅處理單一來源的廢水及汙染物。但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評估英國一處首座規模完整的混合式處理溼地,同時處理來自城市下水道和礦場的廢汙水。

為研究濕地中汙染物清除的效果,研究人員自2007年3月到2011年4月間,約每兩個星期在濕地的入水口及出水口分別採樣,然後檢測樣本中的汙染物含量,例如磷、鐵、銨及生物可降解物質等,同時也檢測顆粒懸浮物等一般水質檢驗指標。

結果發現汙染物清除的效率非常高,鐵離子降低了89%,銨根則是66%,顆粒懸浮物也降低66%。並且在整個研究期間,一直保持這樣的高汙染物清除率。

礦場廢水的特色就是含有大量的鐵,容易與下水道汙水中豐富的磷起反應,化合成不可溶的物質,能夠在濕地環境中自然代謝。因此,像是歐洲許多舊煤礦場,附近有許多在採礦時代蓬勃發展的大型城鎮,對於這樣的地方,混合處理汙水可能特別有效。

人工濕地省經費 野生動物有家可歸

自20世紀中葉以來,人工濕地已是下水道汙水處理過程普遍的一環;如今,許多業者採用人工濕地來處理廢水。濕地擁有豐富的動、植物,這些生物適應了當地各種物理、化學條件及生態環境,能夠分解並代謝濕地中多樣的汙染物,如重金屬、化學肥料和殺蟲劑等。

在可行的情況下,混合處理汙水不僅效率高,還能節省經費,而且像這樣大型的濕地,更提供了野生生物的重要棲地。

不過,要實行這樣的作法,礦場、汙水廠等不同單位之間必須協調合作,也可能需要政策決策者或環境管理機構的第三方介入。

【參考資料】

全球立法峰會倡自然資本會計 環團:用錢衡量是雙面刃

$
0
0
本報2014年6月17日綜合外電報導,江惟真編譯;蔡麗伶審校

一座森林值多少錢?海洋真正的經濟價值是多少?付錢買得到一片高山林或是冰川草原嗎?更重要的問題是,這樣的算計能夠拯救地球嗎?還是只是將快速崩壞的自然賣往市場?

全球立法者高峰會(World Summit of Legislators)在墨西哥市舉行的最後一天,全球立法組織(Global Legislators Organisation,GLOBE)發表一項自然資本會計研究,是第一部集結了21世紀立法政策,計算自然資源貨幣價值的綜合報告。

印尼廖內省的盜伐。(圖:CIFOR)

研究:自然資本亟需有效計算工具並入法

這份研究的自然資本定義涵蓋了從生態系統、太陽能、礦藏到石化燃料等每項自然產物,從人類活動對環境的高度負面衝擊出發,主張「迫切需要發展有效的測量方法以計算自然資本,並納入相關立法和政策架構」。

研究發現相當驚人。舉例來說,祕魯的自然資本會計重點是以經濟價值衡量;祕魯環境部(MINAM)發現,「2009年某些生態系統服務,換算成貨幣價值高達153億元。」其中水資源和能源佔25億,農業、森林和畜牧佔80億,漁業佔8億6千4百萬,而2009年的自然資本出口,為祕魯賺進9百萬元。

「生態系統服務是漁業、農業、製造業、旅遊業和醫藥等各產業生產的基礎,因此生態系統的脆弱化是相當值得關切的問題。」報告指出。

環保人士:「我們不該出賣生命」

自然資本會計支持者認為,該系統能指引政府決策,並鼓勵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不過也有聲音認為,計算「自然資產」等於是往地球資源全面商品化靠攏。

印度科學、科技和生態研究基金會創辦人與環境運動人士Vandana Shiva說,「評價自然生態服務和功能就像一把雙面刃。」

對當地社群來說,了解健康穩定生態系統的價值,固然有其必要且具正面意義,「但是,將具有多重功能的複雜系統簡化成單一功能,且可被挪用和交易,到這一步就已經錯了。畢竟生命的貨幣就是生命本身,不是金錢。」

森林換每年3億「津貼」 印法院:開發讓災情更慘重

最近成為印度第一個計算環境生產總值(GNP)省份的北阿坎德邦,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傍著喜瑪拉雅山的北阿坎德邦,擁有鬱鬱蔥蔥的山谷和高山草原,是印度最綠的省份,雖然也有砍伐森林換取發展的規劃,仍保留了近60%的森林覆蓋。

根據GLOBE的研究,許多報告都估計這裡的土地每年大約價值50億到70億元。但是為了放寬開發限制,中央政府提供北阿坎德邦一年3億元的「綠色津貼」,以交換其肥沃的土地。

Shiva說,這樣的津貼忽略了北阿坎德邦的森林砍伐和冰川融化等去年釀成致命水患的環境壓力。連印度最高法院都承認,是該省破壞性的水壩建設和水力發電計畫加劇了災難。

Shiva認為,這顯示「如果估價能阻止破壞是件好事。然而,當價值變成價格,等於是將破壞合理化。」

【參考資料】

IEA促國際社會發展核技術 遏止地球變暖

$
0
0
摘錄自2014年6月13日新華網報導

國際能源總署(IEA)12日發布報告指出,要在2050年前確保洁淨能源的未來,需再投資44兆美元發展再生能源、核能和碳捕捉和封存技術,使地球升溫不超過2攝氏度。

據報導,這項投資將有助減少碳排放,遏止地球暖化,確保自工業革命以來持續升高的平均溫度不會超過2攝氏度。這個目標已獲世界領袖背書,因為地球若升溫超過2攝氏度,可能造成難以面對的氣候變遷後果。

不過,國際能源總署的報告指出,目前全球核能發電容量成長陷停滯,原因是新設置反應爐增加的發電容量本就有限,又因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會員國老舊或無利可圖核電廠退役而遭抵消。

台學者萃取古DNA 揭開旅鴿滅絕百年謎團

$
0
0
族群自然波動+人類干擾 上億鳥類也會突然滅絕
本報2014年6月17日綜合外電報導,郭政佑、鄒敏惠、彭瑞祥報導

2014年是旅鴿絕種100週年,很難想像,這種曾經遮天蔽日、數量高達50億隻的鳥類,卻在短短50年間,數量遽減而至滅絕。台美學者跨國研究發現,旅鴿滅絕很可能不僅僅是因人類過度獵捕及棲地破壞,還要加上其本身數量自然巨幅波動所產生的綜合效應。

Louis Agassiz Fuertes所繪製的旅鴿。轉載自維基百科

這項研究由台師大、中研院、科博館與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學者聯合發布,刊登在本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經科學部落客GrrlScientist於英國衛報大篇幅報導,台師大生命科學系也發布公告,介紹這項學術成果:研究團隊結合古DNA萃取分析技術、生態棲位模擬以及重建橡實(旅鴿主要食物)產量,推測旅鴿突然滅絕的主因:19世紀人類過度獵捕與嚴重破壞棲地時,正值旅鴿數量自然波動的下降階段,兩者的共同作用導致旅鴿數量急遽下降,終至百年前發生無可逆轉的悲劇性滅絕。

一度遮雲蔽日  50年內倏忽滅絕

旅鴿一度是世界上最常見的鳥類,曾有30~50億隻的旅鴿生活在美國,是19世紀初、中時期世上數量最多的鳥類。據台師大生科系介紹,歷史紀錄曾形容一個旅鴿的遷徙群體,像是一條在天上流動的河流,需要長達3天時間,才能讓整群旅鴿飛越一個地區;但在19世紀中期,人們開始注意到牠們急遽減少。1914年9月1日,名叫Martha、由人類飼養的最後一隻旅鴿在辛辛那提動物園死去,這不但代表一個傳奇物種的消失,也使得旅鴿成為全球開始關注人類行為導致物種滅絕的保育象徵。

一般來說,族群量較少、分布範圍也較小的物種,明顯較族群量大、分布範圍大的物種更容易滅絕;而旅鴿滅絕顛覆了這個想像。人們疑惑這個數量如此龐大的族群究竟如何在不到50年間絕跡的?完全是人類獵殺造成的嗎?還是有其他因素?

19世紀美國人獵捕旅鴿情景,繪於1875年。轉載自維基百科。

新發表的研究結果顯示,旅鴿並非一直維持如此高的族群數量,而是一種會出現「大發生」現象的物種,對應每年橡實的產量變化,族群數量經常經歷急劇的膨脹與收縮。因此,旅鴿滅絕的原因很可能是綜合性的,結合了本身數量的自然波動和人類濫捕兩項因素。

科學部落客GrrlScientist透過Email訪問研究團隊,對研究過程有非常詳盡的介紹。研究者洪志銘在報導中指出,他們是在一次餐會中聊到這個話題,而又想到2014年是旅鴿滅絕的100週年,便著手規畫研究。

這個專題是當洪志銘在明尼蘇達大學鳥類演化學教紹Robert Zink指導下進行博士論文時開始的,目前他則是台師大生科系教授李壽先實驗室的博士後研究員。團隊聚焦於幾個基本的關鍵問題,研究人員們認為這些問題能夠釐清旅鴿生存歷史中的一些重要細節:

旅鴿數量一直這麼龐大嗎?

在辛辛那提動物園嚥下最後一口氣的最後一隻旅鴿。轉載自維基百科。為了更瞭解旅鴿的生態和演化,洪志銘與研究團隊取自明尼蘇達貝爾自然史博物館(Bel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和紐約美國自然史博物館(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收藏超過百年的旅鴿標本,在趾墊表皮萃取9個樣本,並進行DNA定序。因為這些DNA已很古老(又稱ancient DNA或aDNA),萃取過程相當不易,團隊還為此特別研發新技術,即便如此,仍只成功提萃出3件樣本的「古DNA」。

接著,研究人員利用高速定序(次世代定序)技術進行aDNA的基因定序,並嘗試拼湊出旅鴿的基因體序列。最終獲得的旅鴿基因體序列片段,是目前科學家從已滅絕鳥類得到的基因序列中,片段最長、品質最佳的。

洪志銘與台師大資訊工程系朱德清博士用兩種不同數學分析方法估算旅鴿的有效族群量,研究中以代號Ne表示(有效族群量可由族群中的基因遺傳變異量估算而得)──物種的遺傳變異度增加,族群在嚴峻環境中可存活的數量就會增加;突變和基因重組會增加遺傳變異度,但同時天擇也會移除族群中的變異。

19世紀中期,旅鴿普查的數值約介於30~50億,而研究團隊驚訝發現,依據遺傳變異度所估算出的Ne值卻遠遠小於這個數字:僅約33萬,僅為前者的萬分之一,並低於依據其他動物基因序列、依據其他鳥類非基因遺傳數據所估算出的數量達1,000倍。

這個結果顯示,旅鴿數量在歷史上並非一直如此龐大,而是經歷劇烈波動。這樣的結果可能有兩種狀況,第一種是:族群數量偶爾才出現一次「大爆發」的情況,例如人們熟知的旅鼠(Lemmus lemmus)、北極的白靴兔(Lepus americanus)與釀成災害的澳洲蝗蟲(Chortoicetes terminifera)。另一種對於低有效族群量(Ne)的解釋是,此物種在歷史上一直維持較少的數量,直到近期才開始暴增,例如今日的人類。

要分辨兩者的不同,研究團隊分析3隻旅鴿的基因序列,分別計算出3個個體的族系隨時間變化的族群數量。模型指出,旅鴿不斷經歷劇烈的族群數量波動,與旅鼠那樣族群突然暴增的假說相符。

為什麼旅鴿族群會劇烈變動?

橡實,旅鴿的食物。轉載自維基百科。GrrlScientist報導指出,旅鴿的食物來源多樣,不過仍以橡實類為主食。每年橡實、栗子和水青岡等堅果類的產量很不穩定,且北美洲的不同樹種,產量也不同。 例如紅橡木(Quercus rubra)不同年份的產量可差距12倍之多,而白橡木(Q. alba)的差距更高達136倍──因極端氣候或以種子為主食的動物族群變動,大範圍地區的堅果產量很容易受到影響。

為了預測橡實產量的變化史,李佩珍團隊運用「生態棲位模擬」(ecological niche modeling)方法,以北美北部和東部的花粉化石紀錄,推測出2.1萬年前至今每平方公里橡樹的分布,並以旅鴿每天食用30顆橡實為基準,推估最近這6,000年來,紅橡樹和白橡樹的橡實產量,應可支持0.6~80億隻旅鴿族群。

旅鴿滅絕啟示錄

經過上述研究,研究者發現,旅鴿族群原來也經歷過如此劇烈的自然波動!洪志銘對GrrlScientist表示,這項發現讓團隊非常驚訝,因為通常只有昆蟲和齧齒動物才會如此。

不過,其他因素也對旅鴿的族群變動造成重大影響,例如,旅鴿群棲築巢和哺育的習性,常會把樹壓垮、連牠們所食用的樹也不例外;而群棲也會加快傳染病傳播。另外,牠們的動物行為可能也讓自身陷於易危狀態。例如,牠們習慣在明顯可見處築巢與哺育,輕易就成為掠食目標,族群量也因此難以回復。

再來說到人類,除了過度狩獵和棲地劇烈破壞之外,歐洲移民的擴張減少了原住民獵捕壓力,而其農耕活動又為旅鴿提供了充分的食物,交互之下也可能是無意間助長旅鴿數量膨脹的因素。

研究還發現,旅鴿族群量下降趨勢正好與19世紀末人類過度開發的腳步同步,兩者的共同作用,導致了旅鴿數量急遽下降。

然而,旅鴿也為人們上了寶貴的一課。牠們的悲劇顯示,即使數量龐大、分布廣泛的動物也無法倖免於滅絕──特別是如今人們對保育的關注重心轉向棲地,而非動物本身。另外,這種指標鳥類也提醒我們,若不夠了解每個物種的自然歷史,就無法準確評估牠們的滅絕危機。

【參考資料】

梁重申不撤回新界東北撥款申請

$
0
0
摘錄自2014年6月17日星島日報報導

香港行政長官梁振英重申,新界東北發展計劃,是為了解決港人的住屋需要,強調周五財委會會議,政府不會撤回新界東北發展計劃撥款申請。

梁振英出席行政會議前表示,有關計劃是牽涉整個香港日後的發展,本港很長時間無開發新市鎮,正本清源,要長遠解決香港房屋問題,不能單靠「辣招」,「王道」的做法是增加供應,因此一定要繼續開發新市鎮,新界東北是其中一個。而在市區建屋,只能有單幢或插針樓,數量不足應付需求。

他指出,開發新市鎮不可能不遷不拆,當局會對受影響的居民,按法律和機制作出賠償和安置。東北發展計劃諮詢工作已經進行3年,進行過多場不同形式和大大小小的諮詢,已經汲納民意,要不失時機去進行計劃。

他表示,本港長時間無做新市鎮開發計劃,過去一段時間由於土地開發不夠,令樓房供應不足。他以將軍澳、沙田和屯門等區為例,假如當時的居民都堅持不遷不拆,現在香港就不會有這些新市鎮。

梁振英希望,市民支持政府增加土地供應。

俄天然氣斷供烏克蘭

$
0
0
摘錄自2014年6月17日星島日報報導

俄羅斯與烏克蘭就天然氣問題的談判破裂,俄周一(16日)停止對烏克蘭供應天然氣,令兩國對立危機升級。俄指烏油氣公司長期拖欠債務,宣布今後對烏克蘭實行預付款供氣機制,先付款後供氣。烏總理指責俄羅斯對烏「斷氣」,是另一階段的侵略。

烏能源部長普羅丹在政府會議中說:「我們已獲告知,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天然氣供應量已降至零,只提供中轉到歐洲國家的數量。」他說,烏克蘭會確保天然氣穩定中轉至歐洲國家。他表示,烏克蘭將和歐盟委員會一起繼續開展從歐洲增加向烏克蘭供應天然氣的工作。

烏克蘭消息人士說,由歐盟斡旋的會談僅一小時就結束,不但沒有結果,也沒有就何時再次談判達成共識。

俄氣周一宣布,該公司從莫斯科時間當天上午10時起對烏油氣公司實行預付款供氣機制,烏方只能獲得與支付供氣費用數額相應的天然氣。俄羅斯說,俄氣已入稟斯德哥爾摩仲裁法庭,要求基輔當局償付近45億美元欠款。

烏油氣公司也向斯德哥爾摩法庭入稟,追討據稱自2010年以來多付俄氣的60億美元款項。俄總理梅德韋傑夫指烏克蘭此舉是勒索。

烏油氣行政總裁科博列夫表示,烏克蘭的地下儲存設施有將近14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可供應所需到12月。

香港環團憂大嶼山發展威脅蝴蝶生態

$
0
0
摘錄自2014年6月17日香港電台報導

香港綠色力量早前到梅窩進行三次初步蝴蝶生態調查,共記錄64種蝴蝶。當中包括有14種不常見品種及2種罕見品種,包括古銅穀弄蝴蝶及寬鍔弄蝶。

綠色力量高級環境事務經理單家驊表示,梅窩接連南北兩個大嶼山郊野公園,擔心土地開發後,破壞蝴蝶棲息地,連帶蝴蝶都會消失。

單家驊反對開發大嶼山郊野公園用地,以及要求改善區內交通配套,包括開放現時限制行車的東涌道。他表示,發展大嶼山必須在保育前提下討論,以及要思考大嶼山發展的必要性。


防致命細菌 英建議別洗生雞肉

$
0
0
摘錄自2014年6月16日中央社英國報導

英國當局16日建議消費者不要清洗雞肉,表示與一般常識相反,這種作法可能導致食物中毒,讓可能致命的細菌擴散開來。根據英國食品標準局(British Food Standards Agency)的調查,有44%英國人在烹調前會清洗雞肉,這項警告是針對他們發布。

清洗生雞肉將使得曲狀桿菌擴散,曲狀桿菌是英國最常見的食物中毒原因,不過,在4540名受訪成人中,只有28%聽過。清洗雞肉的最常見理由是,認為這樣可以洗掉髒汙與細菌,還有因為這是家族傳統。

英國食品標準局表示,事實上,這項作法將讓危險細菌擴散到雙手、衣服與流理臺。曲狀桿菌會導致腹部疼痛、嚴重腹瀉與嘔吐,在某些案例中甚至可能致死。風險最大的是兒童與老人。家禽是曲狀桿菌主要來源,可能導致格巴二氏症候群(Guillain-Barre syndrome),造成患者癱瘓。

香港海關檢逾千萬元穿山甲鱗片 近年最大宗

$
0
0
摘錄自2014年6月17日香港電台報導

香港海關破獲近年最大宗的走私穿山甲鱗片案件,檢獲合共2340公斤穿山甲鱗片,總值接近1200萬元,一名馬來西亞籍男子被捕。

海關估計,這批穿山甲鱗片是計劃運到東南亞出售。

美國能源公司:清潔科技有利可圖

$
0
0
摘錄自2014年6月16日美國之音美國報導

維吉尼亞州布萊默布拉伕鎮早在美國環境保護局這個月發佈有關全國發電廠減少碳排放的提議之前,電力公司已經開始採用清潔能源技術,因為他們認為這樣做有經濟效益。

布萊默發電廠現在靠天然氣發電。進行5千3百萬美元的技術改造項目,也是為了適應現有的環境法規。發電廠使用壓縮蒸汽帶動電磁轉輪發電。電廠燃燒天然氣代替煤炭,將水加熱産生蒸汽,這樣可以使這家電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40%。

一些商界和政界批評人士擔心,新的規定將會大幅提升能源價格。但是多米尼恩和許多其他美國電力公司説,他們希望成為優秀的環境捍衛者,並且需要穩定的監管法規,才能對價格合理而又有盈利空間的清潔能源技術進行長期投資。

美國務院首辦海洋會議 討論過度捕撈、汙染和酸化

$
0
0
摘錄自2014年6月16日美國之音美國報導

美國國務卿克里16日在國務院主辦的海洋會議中指出,海洋覆蓋地球4分之3的表面,攸關國際安全與糧食安全。他呼籲各國積極參與海洋保育,共同有效解決過度捕撈、污染和酸化的問題。

為期2天(16-17日),名為「我們的海洋」會議,是美國國務院第一次舉辦相關會議。來自80個國家、大約400名代表出席會議,重點討論過度捕撈魚類、海洋污染和酸化3個具體問題。這些問題被認為對海洋環境和依靠海洋生存的數十億人,造成嚴重威脅。

中國由國家海洋局局長劉賜貴代表出席這次會議。美國駐華大使博卡斯發表文章指出,美中可以成為環境問題的領導者。除了中國之外,許多國家派遣高級官員參加會議,一般預料這有助於凝聚各國的政治意願,以有效落實保護海洋措施。

地函證實隱含超大「水庫」 含水量為海洋3倍

$
0
0
摘錄自2014年6月17日自由時報報導

美國西北大學研究員最近在地殼640公里以下的地函過渡帶岩石中,發現可能隱含龐大的隱藏水源,只要地函岩石的質量中有1%是水,其含水總量就是目前已知海洋的3倍之多。

西北大學的科學家學家雅各布森(Steve Jacobsen)和新墨西哥大學的斯曼特(Brandon Schmandt)首次提高地函過渡帶存在水資源的直接證據。

研究指出,地函過渡帶的水資源,並不是以液體、冰或蒸氣的形式存在,而是存在於尖晶橄欖石之內的水分子,透過板塊運動時所產的攝氏1093度高溫和超高壓,就能產生化學反應使尖晶橄欖石釋出水分。

地函過渡帶與尖晶橄欖石,可證明地表下存在超大海洋的理論已非第一次提出,但是第一次發現直接證據證明,這篇研究目前已被發表在科學雜誌中。

Viewing all 10209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