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A:去年全球能源能源效率提高1.8%
國際能源署(IEA)10日在一份報告中稱,去年全球能源效率提高1.8%。能源效率即單位能源創造出的國內生產總值(GDP)。衡量能源效率提高的指標包括汽車燃油經濟性標準、照明技術和建築標準。報告稱,盡管去年取得進展,但全球能源效率一年需要提高至少2.6%,才能推動全球實現遠離化石燃料的目標。各國面臨提高能源效率的壓力,部分與抑制全球變暖的一項全球協議有關,該協議將於11月4日正式生效。IEA表示,這樣...
View Article禁售門票抵制騎大象 全球最大旅遊網站TripAdvisor跟進
大型旅遊網站TripAdvisor近日公布「禁止接觸野生動物」政策,將不再銷售可以接觸野生和瀕危動物的景點門票,特別是包含騎大象、與海豚共游、摸老虎等民間團體長期遊說抵制的活動,讓不少動福與保育團體同聲讚好。 騎大象體驗的背後,訓練的過程是非常殘酷的。圖片來源:Yuren Ju(CC BY-NC 2.0) 遊客要「體驗」 大象、鯨鯊、老虎都遭剝削...
View Article替全球暖化減0.5°C 近200國要淘汰冷媒HFCs
為對抗氣候變遷,全球多國15日達成協議,將限制使用比二氧化碳更強效的溫室氣體氫氟碳化物(HFCs)。HFCs號稱是全世界成長最快速的氣候污染物質,廣泛被使用於空調和冰箱,而這次HFCs會談也是繼去年巴黎氣候談判後,全球面臨的第一個挑戰。 隨著冷氣空調和冰箱的數量越來越多,HFCs的危害越來越顯著。HFCs也常見於醫療用吸入器和絕緣泡綿中。圖片來源:Peter Morgan(CC BY-NC-ND...
View Article珊瑚礁沒了又過漁 南海漁業資源瀕臨崩潰
衛星影像顯示,南中國海地區超過16平方公里的沿海珊瑚礁已經遭到人為破壞,過度捕撈更進一步直接危及越南、菲律賓、台灣及中國南部,約340萬依賴漁業維生的居民生計。國際專家呼籲,所有南中國海聲索國,特別是中國,應合作解決大面積珊瑚礁破壞,避免每年高達56億美元的損失。 越南南威島附近海域。圖片來源:U.S. Pacific Fleet(CC BY-NC 2.0) 南海珊瑚礁遭永久破壞 99%歸責中國...
View Article阿拉巴馬旱情嚴重 達到近年來最高點
2016年,阿拉巴馬州內地區第一次經歷了不同程度的乾旱,部分地區甚至達到了美國乾旱監控水平的最高等級。雖然只有0.06%的一小部分地區被列為「特別乾旱」,但是按照上星期四最近發布的乾旱監控數據,這一小部分地區正好沿著阿拉巴馬和喬治亞州的交界線延伸,介於傑克遜和砥克埔(DeKalb)郡之間。這是自從2012年聖誕節以來阿拉巴馬州內的地區第一次被列為「特別乾旱」。同時,州內的乾旱狀況持續惡化,天氣預報降...
View Article日本熊本 半年震4000次 三成災民難回家
日本熊本強震發生半年後,餘震超過4000次。接受日媒電話採訪的災民中,有三成表示由於害怕地震加上經濟問題無法修復房屋,已經放棄回家希望。4081次,這是日本氣象廳公佈的4月14日~10月10日期間觀測到的震度1以上地震次數。經過半年時間重新精查,這次公佈的結果比修正前多了1倍。
View Article氣候變遷或導致1/6物種本世紀內滅絕
氣候變暖正在逐步威脅人類的生存條件,也威脅著地球上生活在陸地或海洋上的眾多物種。氣候學家預測,至2050年,2/3的北極熊可能因為北極冰雪融化而消失。至本世紀末(2100年),每六個物種中就會有一種滅絕,其中包括你可能不期望消失的物種。Newsy報導說,氣候學家預測,美國緬因州海岸附近的水域可能會在2100年前升溫5°C,由於海洋水溫太高,當地的龍蝦可能無法繼續生存下去。同時,溫暖、酸性的水也威脅珊...
View Article不再是科幻 科學家發現蜘蛛有靈敏聽覺
廣受民眾喜歡的科幻電影《蜘蛛俠》(Spider Man)中那個充滿正義感的「蜘蛛俠」用靈敏的超級感官和有預知危險的超能力幫助別人,戰勝邪惡。可是,科學家認為《蜘蛛俠》的幻想情節太離譜,因為電影中描述的那個大蜘蛛竟然能聽聲音。「我以前曾笑話這部電影,」康奈爾大學的生物學家吉爾·曼達(Gil...
View Article德國巴斯夫集團工廠爆炸 一死六傷六失蹤
全球化工業龍頭巴斯夫集團位在德國西部城市路德維希港總部的工廠17日發生爆炸,已知造成一人喪生,另有六人失蹤和六人受傷。巴斯夫表示,這次爆炸不會危及附近居民。巴斯夫在聲明中表示,爆炸發生在上午11時30分左右,是因處理一條輸油管而造成。從影像中可以看到現場冒出大火,並不停竄出濃煙。
View Article陪小朋友救海洋 美推新卡通寓教於樂
珊瑚礁恐怕正以驚人速度消失,污染和過度捕撈正在掏空海洋資源,但別害怕,新一波卡通超級英雄將出手幫忙,決心搶救海洋。法新社報導,鑒於迪士尼(Disney)熱門動畫電影「海底總動員」(Finding Nemo)和「海底總動員2:多莉去哪兒」(Finding Dory)因引發一股熱帶魚偷捕浪潮遭受批評,製作「大青蛙布偶秀」(The Muppet Show)的吉姆韓森公司(Jim Henson...
View Article日本新潟知事反核派當選 影響安倍能源政策
日本新潟縣知事選舉結果昨(16日)晚揭曉,無黨籍的新人米山隆一當選。有醫生背景、49歲的米山反對東京電力公司柏崎刈羽核電廠重啟。選舉結果可能對安倍政府的能源政策造成影響。這場選舉投票率53.05%,上屆選舉是43.95%。選戰的焦點是位於新潟縣的東京電力公司柏崎刈羽核電廠重啟與否。柏崎刈羽核電廠7座機組目前全停機,原子能規制委員會正審核是否可重啟。米山對於重啟核電廠看法謹慎。儘管知事對於阻止核電廠重...
View Article英印度公司研發 啟動全球首間零碳排火力電廠
據英國《獨立報》報導,英印度公司Carbon Clean Solutions Limited(CCSL)聲稱開發出革命性的碳捕捉技術,可以捕捉燃煤電廠的碳排,而且已經商轉。如果屬實,這項技術突破可以讓全球燃煤電廠繼續運作,而不排放溫室氣體。 燃煤電廠是溫室氣體排放元凶之一。攝影:Lundrim Aliu。圖片來源:World Bank(CC BY-NC-ND 2.0) 100%捕捉碳排放...
View Article瀕危南露脊鯨育兒難 產後狂瘦更易淪暖化受害者
南露脊鯨( Eubalaena australis )因受到人類捕撈和氣候變遷的雙重夾擊,瀕臨滅絕。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和默多克大學研究人員合作,使用無人機測量大澳洲灣南露脊鯨的身形尺寸、監控牠們繁殖育幼期間的體重變化,且每年追蹤紀錄。 「瘦了」43公分 南露脊鯨產後恢復大不易 WWF澳洲分會鯨魚研究員強生(Chris...
View Article千億美元助窮國抗暖化 富國有信心達標
承諾於2020年起、每年將出資1000億美元(910億歐元)協助貧窮國家對抗氣候變遷的富裕國家17日表示,他們「有信心」可達到這個目標。富國在名為「千億美元路線圖」(Roadmap to $100...
View Article2030年德國不再販售燃油車 成「可再生能源」領頭羊
可再生能源在綠能意識抬頭的世紀中越來越受注目,近年來,各國都開始針對能源產業積極發展,據德國《明鏡周刊》報導,德國將在2030年全面禁售燃油車,達到全面零排放的目標,且也希望歐盟的其他國家可以跟上「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潮流。大家熟知的德國車就是賓士車,也是在1885年由卡爾.賓士發明的「世界第一輛內燃車」,而德國聯邦參議院已經通過了一項決議在2030年就會執行「禁售燃油車」,這一切都是為了要實現「...
View Article暖化無動於衷? 聯合國:2030年恐增加1.2億窮人
全球氣候持續變遷,聯合國18日也再度發出警告,認為受到氣候變遷影響,南亞及非洲的小農產出可能將驟降,增加的赤貧人口可能將高達1.22億人。根據《法新社》報導,聯合國糧食農業組織(FAO)近日發布最新年度報告,除了呼籲展開「廣泛的糧食及農業系統轉型」來適應暖化外,也指出氣候變遷未來恐嚴重衝擊仰賴農業維生的地區。糧食農業組織秘書長達席瓦(Jose Graziano da...
View Article十年培育2500萬「氣候智慧」農民 非洲45國達共識
摘譯自2016年10月15日ENS肯亞,奈洛比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上週的第二次非洲氣候智慧農業聯盟論壇上,超過45國政府、公民社會、商業代表和多邊、雙邊夥伴達成共識,宣示要在2025年前建立氣候變遷適應能力,培養2500萬氣候智慧農民。這次論壇由非洲新夥伴發展計畫(New Partnership for African...
View Article抓一隻老鼠賞47元 雅加達掏錢除鼠患
印尼首都雅加達是全世界最擁擠、污染最嚴重的大城市之一,當局發起全新活動根除橫行街道的老鼠大軍,居民每抓一隻老鼠可獲得1.5美元(約新台幣47元)報酬。巨大老鼠在雅加達垃圾四散的街道以及窮困貧民窟相當常見,當局冀望「滅絕老鼠行動」(Rat Eradication...
View Article批准巴黎協定 印尼允降溫室氣體排放量
全球最大溫室氣體排放國之一印尼19日加入其他國家的行列,批准巴黎氣候協定,不過環境保護主義者對政府限制全球暖化的計畫表示質疑。印尼在計畫中承諾將於2030年前,藉由加強保護森林和發展再生能源部門,來降低至少29%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印尼也說,倘若能夠獲得國際在資金等方面提供的援助,將把目標提升至在2030年前減少41%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View Article老饕進補野味 300野生哺乳動物瀕滅絕
據19日出爐的世界第一份野生動物評估報告,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大約300種野生哺乳動物,因為人類對「野味」貪得無厭的胃口,正逐漸瀕臨滅絕。15名頂尖保育科學家作出結論,刊登在「皇家學會開放科學」(Royal Society Open...
View Article